首页 / 综合百科 / 正文
折柳送别的典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典故)

Time:2023年06月17日 Read:1 评论:0 作者:小秋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以下是对"折柳送别的典故"的详细解答!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典故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蕴含什么典故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关于宋词中离别的意象和典故

    我想应该有

    柳,谐音 留 ,有不舍别离,意欲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俗,如李白有"春风知别苦,不谴柳条青"的诗句.

    亭,古时路边常设长亭短亭,供旅人歇息停留,如>的长亭送别,宋词中也时有用到,像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昼雨初歇',而且个人以为,亭 也有 停 的谐音.

    远山芳草,都会成为引发古人离愁别绪的意象,如林逋"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雨,梧桐,如"梧桐叶上三更雨,点点滴滴是别离"

    春水,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烟波,"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还有酒啊什么的

    好多呢

    标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排行榜
    关于我们
    好问百科是生活百科知识网站,通过(haowq.com)您可以找到汽车房产、娱乐旅游、网络游戏、电商产品、健康教育、情感励志等百科知识,还可以了解更多日常生活小妙招以及各种经验技巧。
    本站导航
    网站地图
    RSS订阅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23 https://www.haow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问百科网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2912号-4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内容侵犯作者权利,违规,请联系我们删除:255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