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按照病程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按照发热的高峰时间分为连续热、间歇热、弛张热和胶体波热;按照发热的持续时间分为短暂性发热、周期性发热和持续性发热。根据不同的热型可以指导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孩子发烧了应该吃什么退烧药好呢?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那么发热儿童如何正确使用退烧药呢?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 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发热的分类
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
低热 |
37.5~38.0℃ |
中度发热 |
38.1~38.9℃ |
高热 |
39.0~40.9℃ |
超高热 |
≥41.0℃ |
发热对孩子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
体温每升高1.0℃,基础代谢率提高13%。在发热状态下,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均增加,如果长期发热同时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患儿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出现体质量下降和消瘦。此外,高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导致水分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期发热较其他时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有些高热患儿也可出现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1.0℃,心率约增加18次/min。在一定限度内,心率增加可增加心输出量,但如果超过限度,心排出量反而下降。发热还会使呼吸加快加深,经呼吸道的不显性失水增多。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因而产生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针对发热患儿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呢?
目前研究显示不应将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因此,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儿童的舒适度,而不是仅关注体温是否降至正常。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多个关于儿童发热诊治的指南均强调使用退热药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依据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而不是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
我国2016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推荐:对≥2月龄、腋温≥38.2℃,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儿童,因为发热可导致代谢率增高,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应积极降温。
发热的处理策略是什么?
根据发热评估的结果,结合原发病,如需退热治疗,可选择以下策略。
01、药物退热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02、改善舒适度的护理措施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发热儿童退烧药如何合理应用?
常用退烧药的特点及推荐用法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安全性高的儿科适用的退烧药是两个经典口服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对乙酰氨基酚:
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退烧时,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一般建议根据孩子体重计算使用剂量:10-15 mg/kg/次,需要时每 4 至 6 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 小时不超过 4 次。
2、布洛芬:
建议6个月以上的宝宝服用,代表药如美林。蚕豆病患者可以使用布洛芬进行退热。同时对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无效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使用剂量:5-10 mg/kg/次,需要时每 6 至 8 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 小时不超过 4 次。
使用退烧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因此小儿退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2、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表现形式,长期发热儿童的退热治疗不是主要目的,长期发热儿童的应积极查找发热的病因,而不是单纯的退热治疗。
3、掌握各种解热镇痛药的有效成份,药物作用特点,不良反应,禁忌证,配伍禁忌等。
4、退热药物应根据体重来给药,而不是根据年龄。退热期间,应嘱患儿多饮水,以免因大量出汗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
5、尽量选用1种退烧药,不要联合用药或交替用药,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不能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两药联合使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除非应用1种退烧药后3~4个小时后还没有效果,可考虑应用另1种退烧药。
6、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退烧药。小于 2个月的婴儿不应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小于 6 个月的婴儿不应给予布洛芬。新生儿及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且不成熟,对药物蓄积易致肝肾损伤,甚至不可逆的组织结构变性坏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物。
7.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特殊情况下解热镇痛药的应用
1.热性惊厥及癫痫现有证据表明,退热药不能阻止热性惊厥发作,对其无预防作用。
2.接种疫苗后退热药的使用。尽管某些疫苗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等存在接种后发热的风险,但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物。
3.退热药无效时的处理原则。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30~60min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h以上;期间应重点关注病因的查找与治疗,辅以恰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不宜盲目加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治疗。【妇幼健康科普】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多地阳性病例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数量也大大飙升,医疗机构迎来了决战时刻。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和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医护阳性飙升 医疗机构迎决战时刻,医护:现在是防医疗挤兑关键时刻。 医护阳性飙升 医疗机构迎决战时刻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短短一月,疫情防控政策骤然放开,多地阳性病例激增。 大批患者涌入医院,发热门诊爆满甚至被迫关停,一些患者需要排队整夜才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25538@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